人工智能(080717T)专业(专升本)

发布时间:2025-07-18浏览次数:10设置

人工智能

专业代码:080717T  层次:专升本  总学分数:89


  1. 培养目标与人才规格

(一)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扎实计算机科学知识及人工智能核心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毕业生能够从事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与应用,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具备团队协作与持续学习的能力,适应快速发展的行业需求。学生将掌握人工智能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备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能够在智能制造、智能金融、智能医疗、智能教育等领域中应用所学人工智能知识,推动行业创新与发展。

(二)人才规格

1.素质要求

学生应具备社会责任感、创新意识、团队合作精神和持续学习能力。在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中,学生应遵循伦理规范,关注技术的社会影响,积极承担责任;具备创新思维,能够提出解决方案并推动技术进步;拥有较强的团队协作能力,能够与不同专业的人才共同解决复杂问题;同时具备自我提升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根据领域发展趋势不断学习新技术,提升自身实践能力。

2.知识要求

学生应掌握与人工智能相关的实用基础知识和核心技术,能够服务于职场中的实际需求。数学方面,应具备必要的数学素养,理解高等数学、概率与统计等知识在人工智能建模中的基础作用,重点掌握与工程应用密切相关的数学工具;计算机方面,应掌握数据库应用基础、Python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技术等常用计算机技术,为人工智能学习与开发打下实操基础;专业理论方面,应了解人工智能的发展背景与基本概念,掌握人工智能伦理、数据挖掘、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机器人编程等重点应用领域的基础方法与典型案例,理解各类算法和系统的工作逻辑及应用情境。通过课程设置,引导学生形成“知识够用、结构合理、注重实操”的能力导向型知识体系,能够将所学技术初步应用于智能制造、智能客服、智慧城市等常见行业场景中,解决典型的实际问题。

3.能力要求

学生应具备面向岗位应用的技术能力和持续学习能力,能够将所学知识用于实际工作与项目实践中。首先,应具备通过查阅文献与案例资料,分析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并提出可行解决方案的能力;其次,能够熟练使用Python等主流开发语言,掌握数据预处理、模型构建与优化、大模型部署等操作技能,并在项目实训中加以实践;第三,应了解人工智能项目的实施流程与管理常识,初步掌握小型项目的任务分解、协作管理与成果汇报能力;同时,注重沟通表达与协同能力培养,能以通俗语言向同事、客户或管理者解释技术成果;最后,应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发展意识,结合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动态,制定个人学习与职业发展路径,实现知识更新与能力进阶,契合终身学习型社会的要求。

二、修业年限

基本修业年限3年,按照学分制管理,最低修业年限2.5年,最高修业年限5年。

三、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课、职业能力拓展课等。

  1. 公共基础课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开足开齐思想政治理论课、外语、信息技术、心理健康等课程。参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等,开设其他公共基础课(见表1)。

1 公共基础课课程安排

序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3

54

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3

54

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

3

54

4

形势与政策

1

18

5

四史

1

18

6

大学英语

8

144

7

心理健康教育

2

36

8

信息技术

2

36  

9

人文、艺术类讲座

1

18


总计

24

432

  1. 专业课

专业课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并涵盖课程实验实训等有关实践性教学环节。

1.专业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旨在为学生构建人工智能领域的基本知识体系和技术工具基础,课程设置7门,性质为必修课。课程包括:高等数学(2)、系统工程引论、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数据库应用基础、大模型创作入门、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人工智能伦理。课程注重实用性与基础性相结合,帮助学生打牢专业技能基础。

2.专业核心课

专业核心课是承载专业核心素质、知识、能力培养内容的课程,是学生今后在该领域从事工作不可或缺的基础。课程设置5门,性质为必修课。课程为:数据挖掘基础与实战、信息安全与风险管理、图像识别与视觉技术入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入门、机器人编程基础与实践。课程强调项目实践与实用技术训练,提升学生面向岗位的胜任能力。

3.专业拓展课

专业拓展课程是根据专业发展进行横向拓展和纵向延伸的课程,也包括专业方向的课程,内容指向具体的职业岗位需求,旨在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课程设置4门,性质为选修课。课程为:提示词工程实训、财务数据挖掘项目实训、大模型本地化部署项目实训、智能家居应用项目实训。课程强调动手实践与跨领域融合,提升学生综合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 职业能力拓展课

职业能力拓展课程是专业类课程之外,旨在面向成人职业发展的能力拓展课程,帮助学生提升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工作环境和职业发展需求。性质一般为选修课。

  1. 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环节是提高学生专业素养,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及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增强其在工作岗位的业务能力等的重要教学内容。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含入学教育、毕业教育、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等。

  1. 课程设置、学分与学时分配(工科类实践教学总比例不少于25%


学分安排

课程类别

合计

学分

学时

比例

公共基础课

24

432

27%

专业课

38

684

43%

职业能力拓展课

9

162

10%

实践教学环节

18

324

20%

合计

89

1602

100%

四、学时、学分及学分认定及转换

(一)学时、学分

总学分89,以18学时计为1个学分,总学时数1602学时。符合学校课程学分认定情况的,学生可申请认定相关课程。

(二)学分认定及转换

鼓励以国家和地方“学分银行”制度为基础,根据《上海理工大学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课程学分认定实施细则》,符合学校课程学分认定情况的,学生可申请认定相关课程。

鼓励和探索“学分银行”开展学分转换工作,促进学历继续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高等职业教育、非学历教育之间的学习成果认定、积累与转换。

五、教学实施

结合学科专业特点和成人学生认知规律及实际情况,采用线上(含直播教学)与线下教学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形式

  1. 线上教学

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开展形式丰富的线上教学活动,提供灵活的、个性化、精准化的教学。线上教学须加强数字资源建设和学习活动引导,增强师生、生生互动,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提高学习成效。

  1. 线下教学

线下教学(含实践教学环节)应不少于人才培养方案规定总学时的20%。鼓励通过参与式、讨论式、案例式、项目式教学等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提升学习体验和学生实践能力。

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入学教育、实习、实训、实验、毕业论文(设计)、毕业实习等。加强学生管理和服务,创造条件增加学生入校学习、活动的时间和频次。原则上应集中举办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重要活动,并将入学教育、毕业教育纳入课程体系。

  1. 考核和毕业要求

  1. 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应立足课程特点和基本要求,将过程性考核(平时成绩)与终结性考核(期末考试)相结合。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期末考试原则上应为闭卷考试。课程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比例原则上不低于40%,不超过80%

各专业可根据实际情况创新课程考核与评价方式,探索通过实践作业、情境测试、技能认证等方式科学评价学生能力水平。

  1. 毕业要求

修完本专业培养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并考试合格,取得规定学分,思想品德鉴定合格者,经审核通过可获得上海理工大学成人高等教育本科学历毕业证书。

七、学位要求

本专业设置四门学位课程,分别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大学英语、毕业论文(设计)、高等数学(2)。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和学校关于学位授予的相关规定,符合学士学位申请条件的毕业生填写《学士学位申请表》,经学校学士学位授予工作委员会审议通过,授予学士学位。

返回原图
/